1.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出处:西汉·司马迁《报任安书》。原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释义:研究探索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理顺从古代到现在的变化迁移。代表了一种具有强烈时代特征的历史文化意识。
用法提示:这是一种常人很难企及的高度,司马迁的这句话说得非常好,强调一种大责任。在公文写作中,这句话可以放在开头,然后写目前所取得的成就;也可以放在句中。比如,做好以后的工作,我们要有“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责任意识。
2.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
出处:近现代·孙中山《檀香山兴中会章程》。原文:“瓜分豆剖,实堪虑于目前。有心人不禁大声疾呼,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用特集会众以兴中,协贤豪而共济,抒此时艰,奠我中夏。”
释义:急切地将百姓从水深火热之中拯救出来,一定要扶持住即将要倾覆的大厦。形容强烈的忧患意识和高度的责任感。
用法提示: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而我们对孙中山先生最好的纪念,就是学习和继承他的宝贵精神,为他梦寐以求的民族复兴事业而继续奋斗。不过,世殊时异,中国人民落后挨打的局面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水火之民”和“将倾之厦”也不会再出现。在公文写作中,这句话不能单独用在段首,而是应该在一句之中。比如,我们应该有“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的责任感。
3.多难兴国,殷忧启圣。
出处:北宋·宋祁、欧阳修等《新唐书·张廷圭传》。原文:“玄宗开元初,大旱,关中饥,诏求直言。(张)廷圭上疏曰:‘古有多难兴国,殷忧启圣。盖事危则志锐,情苦则虑深,故能转祸为福也。’”张廷圭说的“古有”,即西晋·刘琨《劝进表》:“或多难以固邦国,或殷忧以启圣明。”
释义:灾难频繁反而可以促使国家兴盛起来,忧患深重反而可以启迪君王变得圣明。形容尽管面临诸多困难灾祸,但只要我们殚精竭虑,砥砺前行,就能取得不朽成就。
用法提示:孟子曰:“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对个人、国家而言,忧患意识都是非常重要的。人无忧患意识,轻则失败,重则亡身;国无忧患意识,轻则落后,重则亡国。如今,我们大踏步地迈进了新时代,我党对各项工作实现了坚强有力的领导,也清醒地认识到自身建设的重要性,对存在的不足之处设法改进——这就是我党忧患意识的表现。为实现党的自我净化与自我革新,全面从严治党,强化作风建设,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方能永葆生机活力。
4.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庄公十一年》。原文:“宋其兴乎。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桀、纣罪人,其亡也忽焉。且列国有凶称孤,礼也。”
释义:他们(禹和汤)的兴盛很迅速,势不可当;他们(桀和纣)的灭亡也很迅速,突如其来。形容朝代更迭,兴亡无常。
用法提示:这是春秋时期鲁国的贤大夫臧文仲所说的话,他还被孔子批评过:“臧文仲,其不仁者三,不知者三。”纵览历史风云,细细品味历代王朝兴衰,我们会惊奇地发现:历代王朝创造繁荣的过程极为相似,其衰亡也经历了惊人相似的轨迹。在公文写作中,我们可以用一个很专业的词语来形容这种现象——历史周期律,这是党建大会上经常谈到的内容。
5.策杖只因图雪耻,横戈原不为封侯。
出处:明·袁崇焕《边中送别》。原文:“五载离家别路悠,送君寒浸宝刀头。欲知肺腑同生死,何用安危问去留?策杖只因图雪耻,横戈原不为封侯。故园亲侣如相问,愧我边尘尚未收。”
释义:策马沙场在边关浴血奋战,是为了洗雪外族带给我们的耻辱;扛着兵器对敌作战,不是为了升官封侯。表明了作者守卫辽东的目的和收复失地的决心。
用法提示:韩信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袁崇焕是“生也崇祯,死也崇祯”。崇祯上台之后,重新启用因被排挤而告老还乡的袁崇焕,任命他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使,总督蓟辽、登、莱、天津军务。袁崇焕的家乡亲友特地去边关探望他,这首诗便是他送别亲友返乡的诗作。袁崇焕“不为封侯”为了什么呢?责任。在公文写作中,其实责任和担当并不是完全能够分得开的,所以“责任”一条与“担当”一条很多都是可以“互通有无”的。比如,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中国共产党人必须义无反顾、砥砺前行,胸怀“策杖只因图雪耻,横戈原不为封侯”的责任与担当,贡献出属于这个时代的伟大业绩。
6.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出处:近现代·梁启超《无聊消遣》。本自清·顾炎武《日知录·正始》。原文:“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释义:天下大事的兴盛、灭亡,每一个老百姓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现在多用来形容一种崇高的责任意识。
用法提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意思就算不用解释,我们也都知道,其实这应该归功于梁启超,因为顾炎武根本就不是这个意思。顾炎武生活在明清之际,目睹了改朝换代,所以他的很多政治观点都是站在两个民族的角度来说的,带有浓厚的历史色彩。在公文写作中,如果将这句话单独放在一处,颇为突兀,最好用在排比句中,可直接作为排比本身,或者作为定语。比如,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形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中国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
7.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出处:春秋战国·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论语·泰伯》。原文:“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释义:读书人不可以不抱负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比喻:有志之士要有一定的担当和责任意识。成语“任重道远”即出于此处。
用法提示:曾子是孔子晚年收的弟子,后来居上,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配享孔庙的“四配”之一。据考证,他还有一个显赫的家世——大禹的后代。《论语》中有不少的“曾子语录”,很多都适合用于公文写作。在公文写作中,这句话用来勉励青年学子,最为合适;而“任重而道远”则是对目前的共产党员、中国人民最真实的刻画。比如,“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人民的幸福,是当代中国青年必须和必将承担的重任。
8.沧海横流安足虑,世事纷纭从君理。
出处:近现代·毛泽东《送纵宇一郎东行》。原文:“无端散出一天愁,幸被东风吹万里。丈夫何事足萦怀,要将宇宙看稊米。沧海横流安足虑,世事纷纭从君理。管却自家身与心,胸中日月常新美。”
释义:天下动荡哪里值得左顾右盼,纷繁人间大事需要我们来料理。表现了作者探索人生、追求真理的伟大抱负。
用法提示:在公文写作中,这联诗可以用在志向、理想方面,也可以用在责任、意识方面,毕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比如,“沧海横流安足虑,世事纷纭从君理。”是否具有担当精神,是否能够忠诚履责、尽心尽责、勇于担责,是检验每一名领导干部身上是否真正体现了共产党人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方面。
9.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
出处:唐·岑参《送人赴安西》。原文:“上马带吴钩,翩翩度陇头。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万里乡为梦,三边月作愁。早须清黠虏,无事莫经秋。”
释义:自小衷心地希望献身国家危难,根本没把高官与厚禄耿耿挂于心间。形容一心报国,不问其他。
用法提示:唐太宗贞观年间,设安西都护府,后期常有文武官员被派往那里。和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一样,《送人赴安西》也是送别之作。岑参一边劝勉友人,一边勉励自己,英姿勃发、舍身报国、不计名利。在公文写作中,这句话可以用来形容报国是一种责任,而不是一种交换或者生意,放在排比句中最佳。比如,“精忠报国”四个字应该是我们每一个人一生的追求目标,我们还应有“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的责任意识和“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的报国理想。
10.壮心欲填海,苦胆为忧天。
出处:南宋·文天祥《赴阙》。原文:“楚月穿春袖,吴霜透晓鞯。壮心欲填海,苦胆为忧天。役役惭金注,悠悠欢瓦全。丈夫竟何事,一日定千年。”
释义:我有精卫填海一样的雄心壮志,我有一颗忧国忧民的爱国之心。形容一心为国的深厚感情。
用法提示:文天祥是宋理宗钦点的状元郎,可惜刚中状元不久,元兵就打过来了。当时临安形势危急,刚从江西回来不久的文天祥连忙去皇宫陈述救国大计。所谓“赴阙”,就是进宫面见皇上。在公文写作中,这种语句最适合用来强调勇担责任、进行爱国教育,形容心系国家、不忘重任,对象可以是军人、青少年、领导干部等。比如,“壮心欲填海,苦胆为忧天。”他们聚力强军、忠实履行使命,在平凡岗位做出不平凡业绩,充分反映了全军部队培养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时代革命军人的显著成效。
11.当仁,不让于师。
出处:春秋战国·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论语·卫灵公》。原文:“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释义:只要是行仁义的事,就是在老师面前也不必谦让。比喻:遇到应该做的事就积极主动去做,不推让。成语“当仁不让”即出于此处。
用法提示:这句话是孔子的名言,为所有行仁道、为壮举、力求上进的人鼓足了底气:在“仁”面前,众人平等,不必谦让于师长。孔子这不仅是在鼓励他的弟子,也是在鼓励后来的所有人。在公文写作中,这句话可以用在“懒政怠政”方面,鼓励大家积极主动做事,不要揽功推过。比如,“当仁,不让于师。”要做发展的开路人,勇于担当、奋发有为,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把握和顺应深化改革新进程,回应人民群众新期待。
12.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
出处:唐·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原文:“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剑河风急雪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
释义:封亚相为了王事勤劳含辛茹苦,发誓报答君主要平定边境的烟尘。形容不辞劳苦、勇担重任的精神。
用法提示:这首诗与同样著名的《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是“一母同胞”:同一时期,为同一事件,赠给同一对象。这是岑参第二次也是最后一次从军边塞,跟着征战沙场的封常清“封大夫”。在公文写作中,这联诗可以做定语,相关领导干部、军人军官能够像封常清一样“报主静边尘”。比如,领导干部不仅要有担当的“宽肩膀”,还得有成事的真本领,要有“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的责任担当,要有“治疾及其未笃,除患贵其未深“的远见卓识。
13.海外尘氛犹未息,诸君莫作等闲看。
出处:清·李鸿章《临终诗》。原文:“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海外尘氛犹未息,诸君莫作等闲看。”
释义:国家战事不断,民不聊生;作为国家臣民,怎能坐视不管而去自顾享乐呢?形容一种忧国忧民的责任意识。
用法提示:这首诗是李鸿章去世前口述的,本来没有诗题,后来才被称为“临终诗”“绝笔诗”“绝命诗”或者“遗诗”,最早发现于中国台湾著名史学家高拜石的《南湖录忆》。在公文写作中,这联诗可以用来表示一种“兼济天下”的责任意识,提醒大家在享受幸福生活的时候,不要忘了另一些地方,另一些人,可以是国内,也可以是国际。比如,“海外尘氛犹未息,诸君莫作等闲看。”中国的人类情怀,根植于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发轫于对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价值追求,是一种真正的大格局、大自觉。
14.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出处:战国·孟子及其弟子、再传弟子《孟子·尽心上》。原文:“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释义:不得志的时候就要做好自己的道德修养,得志的时候就要努力让天下人都能得到好处。形容一种高尚的品德和胸怀。
用法提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为后世标明了人生的处身立世之道,更是儒家弟子世世代代奉行的“金科玉律”,直到现在还深深地影响着我们。在公文写作中,这句话的对象可以是个人,作为修身的一条要求;还可以是国家。比如,“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中国一心一意办好自己的事情,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为世界做贡献。中国已经并将继续尽己所能,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15.居其位,安其职,尽其诚而不逾其度。
出处:清·王夫之《读通鉴论》。原文:“居其位,安其职,尽其诚而不逾其度。故人主不审于贤奸之辨,而用舍不决,使小人与君子交持于廷,诚宰相。”
释义:在某个职位上,就要对所从事的工作全心全意,承担起应承担的义务,但又不要越权。
用法提示:《读通鉴论》是王夫之一生的心血,他虽然从六十九岁才开始动笔写作,在其逝世前才完成,但却与他之前的积累密不可分。在公文写作中,这句话不仅告诉那些在位者,在其位要谋其政,还对权力的使用进行了一定的约束,比较适合用于对领导干部的鞭策和警醒,如领导干部会议、教育警示大会等。比如,“居其位,安其职,尽其诚而不逾其度。”有抱负、敢担当,在其位、谋其政,这是起码的为政之德。为官不为,为官乱为,如何对得起组织的栽培、人民的信任?
文章标题:写材料责任(使命、担当)主题经典古语解读及应用示例集锦(15条)
文章链接:https://jssnd.com.cn/3396.html
更新时间:2024年08月20日
本站大部分内容均收集于网络!若内容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发送邮件至:3607845@qq.com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
资源所需价格并非资源售卖价格,是收集、整理、编辑详情以及本站运营的适当补贴,并且本站不提供任何免费技术支持。
所有资源仅限于参考和学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更多请阅读SND网络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