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纸弹轰炸日本第一人”:百万传单如雪撒落破敌胆
徐焕升凯旋归来向欢迎人群致意 这注定是一个不眠之夜。 月光如辉,日本长崎的街头如往常一样平静。日本军政官员正入梦乡,有些还酒酣耳热,突然警报响起,全城熄灯。漆黑一片中,莫不惊慌失措,抱头伏地有之,被头裹身有之,钻进马桶间有之,跳进井里躲藏亦有之,一式地屏息敛气,狼狈至极;入睡了的长崎居民,来不及披衣,相继逃出房屋。满街、满巷、满村、满市,都拥塞着慌乱窜逃的人群。 惊惶未定的日本军民惶惶不可终夜,惊…
- 0
- 0
- 61
-
陈虎点兵:五大原因令中国抗战损失惨重
讲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讲到二战,对比其他国家、其他战场,我们会发现,中国抗战的胜利,是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的。为了这场胜利,中国人民付出的牺牲,超过了其他所有反法西斯盟国的总和。 战争必然残酷。而战争延续的时间越长,给人民带来的痛苦越大,遭受的损失越多。我们的牺牲究竟惨重到什么程度?整个抗战当中,中国军民的牺牲在三千万人以上;包括中国几乎全部经济发达地区、人口稠密地区的大半国土沦丧;从“九一八”事…
- 0
- 0
- 43
-
最令日军胆寒战役:日将称中国军队勇猛日军远远不及
抗战中的桂军士兵 提起桂林,人们就会想到甲天下的山水。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曾经爆发了一场令日军震撼但却被国人较少提及的战役———1944年的桂林保卫战。 如果问中国在抗日战争中哪次战役最残酷最激烈,可能有人会说淞沪会战、台儿庄战役、第三次长沙战役、常德保卫战、衡阳保卫战等等。但是根据相关史料记载,参加过侵华战争的不少日本老兵认为,1944年的桂林保卫战是他们在中国战场上遇到的最残酷的战役。桂林的相…
- 0
- 0
- 18
-
抗战中有哪些以少胜多的战役?
何应钦在《开战之前敌我兵力比较》中,对比了“七七事变”时双方的兵种及兵员数量,日本在开战之初,陆、海、空军无论在质量上还是数量上都占绝对优势。 日本兵员总数为448.1万人 其中现役兵、后备役兵、预备役兵为战斗兵,数量199.7万人,补充兵人数248.4万。 海军舰艇190万吨位,空军飞机2700多架国民党陆军现役兵170多万 补充兵约50万。 海军舰艇11万吨位,空军各式飞机加起来一共600架邓…
- 0
- 0
- 15
-
抗战中的货币记忆 加戳提醒“勿忘国耻”
来源:中国经济网 作者:李婧 抗战爆发后,工商界积极响应抗日,号召抵制日货,提倡国货,为了达到宣传抗日的目的,工商界人士利用货币流动面广的优势,在货币上加戳抗日词句,提醒人们勿忘国耻。今天,这些具有历史意义的民国货币已经成为收藏品,也成了一种特殊的抗战记忆。 “中国银行”发行的五元劵上加盖了“抗日”戳 “中国银行”五元劵印“抗日”字样 民国十五年,也就是1926年,“中国银行”发行了五元劵纸币…
- 0
- 0
- 52
-
抗日战场的第一次胜利——收复多伦
来源:人民网 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纪念馆。 李永桃 摄 这里曾是察哈尔抗日同盟军练兵的地方,这里留下了全国抗日战争第一次胜利——收复多伦的珍贵文献……这里就是位于张家口市的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纪念馆。 70年前,冯玉祥将军在张家口市建立了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开启了察哈尔抗日战争的新征程。70年后,记者循着抗日英雄的足迹来到纪念馆,追忆那段烽火连天的历史,缅怀抗日先驱不畏强暴、保家卫国的英雄…
- 0
- 0
- 45
-
国宝大迁徙:民族文化遗产保卫战
国宝大迁徙路线图。 文物集结待运。 西迁南路民众帮助推车。 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时期,除了军队的进退、民众的流离外,我国众多政府机构、文化机构、工厂企业、大中院校等都进行过战略转移,为抗战的最后胜利作出了贡献和牺牲。同样背景下发生的“古物南迁”和“古物西迁”,为保护百万国宝,跋山涉水万余公里,辗转于10余个省市,前后历时15年,堪称这部波澜壮阔的大迁移史诗中的宏伟篇章。 国难当头国宝魂 1931…
- 0
- 0
- 51
-
三大主力红军胜利会师前的战斗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毛泽东提出的全党办报、群众办报就是对党报贯彻群众路线的高度概括。他明确提出:“我们的报纸也要靠大家来办,靠全体人民群众来办,靠全党来办,而不能只靠少数人关起门来办。”1942年,他为《解放日报》题词“深入群众,不尚空谈”。1944年底,他在给晋绥边区《抗战日报》的指示中,告诫报社的同志不要忘记自己“是给晋绥边区人民办报,应根据当地人民的需要,否则便是脱离群众…
- 0
- 0
- 84
-
中国军队痛歼日军近两万人的上高战役
来源凤凰网 核心提示:在1941年3月底的抗日战场上,中国军队在江西上高打退了日军的进攻,取得了上高会战的胜利。此役,中国军队全体官兵上下一心、英勇作战,痛歼日军近两万人,沉重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极大的鼓舞了中国军民的士气。 上高战役 资料图 本文摘自:《海事大观》 在1941年3月底的抗日战场上,中国军队在江西上高打退了日军的进攻,取得了上高会战的胜利。此役,中国军队全体官兵上下一心、英勇作…
- 0
- 0
- 18
-
抗战时期华人华侨的贡献——一条生死运输线
在福建省建阳市宝山路38号一座两层楼简陋民居里,住着闽北最后一位归国抗战的华侨机工——86岁的黄炎宋老人。 新中国成立后,共有四名华侨机工到建阳工作,如今只有黄炎宋健在。 1939年,在爱国侨领陈嘉庚号召下,3200多名南洋华侨组成“华侨机工服务团”分九批归国,黄炎宋是第三批从马来西亚归国的。 抗战中,这批机工1/3牺牲了,胜利后1/3的机工回到南洋,此外有1/3的机工留在国内。目前,全国仍健在的…
- 0
- 0
- 19